3月10号下午,基地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段怀清教授来学校进行了一场题为“在翻译中翻译:传教士与清末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的一种考察”的讲座。基地负责人陈玉兰教授担任主持,基地研究员和同学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段怀清教授从“王韬研究”的学科定位引入话题,提出将从翻译史角度探讨晚清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与现代中国的发生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过去存在着一种学术共识,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繁荣皆受益于留学生的翻译工作。事实上,晚清时期主要是双人或多人组合式翻译模式,或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口译者基本是西方来华传教士,笔述者是本土的译者。
谈到“口译者和笔译者的关系”,段怀清教授认为,在初期阶段作为传教士的口译者占相对主导地位,口译者和笔译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二者始终存在着“口”与“笔”的交流、对话甚至博弈,这一模式下所产生的翻译文本,基本上都是双方互相走近但又尚未真正走进彼此的阶段性产物。
随后,段怀清教授以几组照片和画像回溯和呈现当时具体的历史场景,引出口译者和笔译者关系中的意识政治、署名政治问题。段怀清教授分别从《新旧约书为天示论》《智环启蒙塾课初步》《与法国儒莲学士》等书籍和信件中,进一步探讨汉学家理雅各与他的三位中文助手何进善、任瑞图和王韬的关系。他表明,相较于何进善、任瑞图,王韬在理雅各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口述者和笔译者逐渐走向了平等对话的关系。
对于“在翻译中翻译”的内涵,段怀清教授总结为一种“translating in translating”的平等交流的翻译方式。他谈道,在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中,翻译是由参与翻译的口译者和笔述者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段怀清教授提醒同学们不能仅停留于单方面的知识输入和输出,忽略了文明的对话和迁变,在平等自由的语境中进行交流,才能使文明的对话交流有意义。
讲座尾声,陈玉兰教授作总结性发言,并对本场讲座予以高度评价。在互动环节中,段怀清教授就“传教士傅兰雅的相关材料”“传教士与晚清政府官员的关系”及“王韬与汉学家儒莲的交往次数”等问题为老师和同学们解答疑惑。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张婉盈 / 图:余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