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践行‘真’‘情’‘实’‘意’,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第七届江南文化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婺学研究基地、伊犁师范大学边疆中华文史中心协办。论坛汇集了来自全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深度挖掘江南文化,梳理江南文脉,提炼江南文韵,推动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创新的生命活力。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毅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胡晓明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黄灵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茂明教授,浙江省社科联科研处处长屠春飞、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冯昊青教授以及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葛永海教授担任主持人。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毅峰教授致欢迎辞,寄望会议对江南文化进行深度钻研,以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弘扬江南文化开放进取、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价值。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教授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阐释了“践行‘真’‘情’‘实’‘意’,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这一论坛主题,赞扬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的探索精神与现实关怀,下一步,省社科联将持续助力江南文化研究走向更高的学术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胡晓明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肯定浙江师范大学在江南文化研究领域持续、开放的研究态度。提出地域文化研究要跳出原有的文化圈,与周边文化密切联系。他以敦煌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例,认为两者是中国文明地理与时代意义上的起点和终点,共同塑造了中华文化的密码和性格。跳出江南看江南,任重而道远。
开幕式结束后,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教授一行前往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契约文书博物馆调研。
本次论坛分大会主题发言和分论坛两个部分。
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由浙江师范大学张弘教授担任主持人、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担任评议人。
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以《编撰江南文学地名大辞典刍议》为题进行分享,提出以地名为密钥,打开江南的精英文化书写内涵,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提升当代人的“江南存在感”。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的发言题为《清代江南底层文人维护“斯文”的文学舆论——以己未吴中诸生案为例》,聚焦于一个社会底层文化事件,探究其中的伦理精神和文化价值。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模山范水的江南城市》提出构建山水城市,以杭州和西湖的相生相克为主线,为长三角一体化走出一条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提供参考借鉴。浙江师范大学葛永海教授《先秦文人的“南方”书写及空间建构——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前江南”时代》认为先秦文学中南方书写与空间建构开启了“前江南时代”的帷幕,对后世南方审美风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为江南文学之前声。
大会主题发言第二场,由浙江师范大学宋清秀教授担任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顾问黄灵庚教授担任评议人。
浙江师范大学张法教授《多元一体中的江南美学——江南美学的精神谱系》强调将江南文化与整个中华文化圈及西方的艺术美学相联系。江苏师范大学张仲谋教授《吴歈楚些入诗余——论江南文化与词的艺术个性之关系》认为,词自晚唐五代后于江南定居,是词的文体个性与江南文化双向选择的结果。吉林大学马大勇教授《竹枝词的“诗体汇流” 现象与“广竹枝”概念的生成——兼谈“历代竹枝词全编”之构想》重新厘定竹枝词的边界,提出“广竹枝”的概念,以期编纂一部“全、新、精、善”兼备的“历代竹枝词全编”。浙江师范大学慈波教授《转写的文本:宋刻黄庭坚词版本统系新论》对学界共识提出挑战,认为山谷词的版本源头需上溯至宋刊孤本《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十《乐章》。
大会主题发言第三场由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海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吴夏平教授担任评议人。
同济大学哲学系朱义禄教授《论黄宗羲“读书种子”说与江南书香文化》探讨黄宗羲“读书种子”说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兵教授《清初的明亡记忆——甲申之变与“三月十九日”诗的书写》为把握遗民的情感和心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道彬《论徽州江永“一代儒宗”形象的确立》考察“皖派”朴学奠基人江永在清代儒林众相与时代思潮的流变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代儒宗”形象。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教授《时节江南与衣冠宋韵——以12—13世纪的宋元图像为中心》围绕宋元衣冠的图像表达来观照和讨论宋韵文化,探讨宋型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典型体现。
大会主题发言第四场,由浙江师范大学陈国灿教授担任主持人、扬州大学徐德明教授担任评议人。
复旦大学段怀清教授《清末民初江南文化的“扩容”与“重构”——以〈申报〉文化为中心的考察》考察清末民初《申报》的发展史中,江南文化向新江南文化的过渡与转型现象。中国台湾中央大学吕文翠教授《小说江南 凝结海上——从“申报馆”文人社群出版事业论海上文艺现代性》以申报馆的文化出版事业及报人知识群体的衍化过程为核心,讨论晚清海上文艺现代性。上海师范大学徐茂明教授《“海派文化”演进中的文化差序与特性》对海派文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基本特征做出新颖的解释,深入思考“海派文化”本质。浙江师范大学陈玉兰教授《王韬东渡与日本报知社“纸上诗坛”的创辟》考察王韬旅日期间对报知社“纸上诗坛”创辟的助推, 探究特殊历史环境中富有人文色彩的文字。
此外,本次论坛共设六个分论坛,分别为4个教师组论坛和2个研究生论坛。
分论坛一上半场由浙江师范大学吴海庆教授主持、福建教育出版社孙汉生总编评议,下半场由浙江传媒学院裴雪莱副研究员主持、浙江师范大学曾礼军教授评议。分论坛二上半场由汕头大学文学院温世亮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煜研究员评议,下半场由山东师范大学刘洪强教授主持、韶关学院金建锋教授评议。分论坛三上半场由菏泽学院程日同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汤志波副教授评议,下半场由华南师范大学张凯副研究员主持、南京工业大学陈林教授评议。分论坛四上半场由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李亚雄主任主持、宁波大学张楠教授评议,下半场由长沙师范学院钟巧灵教授主持、滁州学院张家智副教授评议。研究生论坛分别由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崔小敬、赵瑶丹教授主持并评议。与会学者分享的论文研究主题多元,涵纳文学地理、社会历史、文献考据等话题。讨论角度丰富,既有宏观论述,也不乏细部考察。研究范围包罗古今,突破学科界限,表现了江南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
经过两天紧张而热烈的交流和讨论,第七届江南文化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闭幕式由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玉兰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赵瑶丹教授做研究生论坛总结,华东师范大学赵厚均教授做大会总结,下届江南文化论坛承办单位代表、伊犁师范大学赵婧老师发言。
赵瑶丹教授指出,本次研究生论坛成果喜人,各大院校与研究机构博硕研究生已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参与到江南文化研究之中。赵厚均教授认为,论坛与会成员趋于年轻化、所自地域趋于广阔化、研究领域具有突破性,这与江南文化研究理念暗合,江南不仅是江南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
赵婧老师介绍了“边塞江南”伊犁的自然风光,指出江南文化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小江南”而走向现代意义上的“大江南”,展望下届江南文化论坛的筹办、举行,希冀为与会学者打造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交流平台。
最后,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玉兰教授期待更多学者加入,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国家战略的东风,积极参与江南文化研究,发掘更具现代意义的“大江南”文化。